2023-02-1416181次浏览
0评论
8收藏
2点赞
分享
本文首发于网易游戏内部知识管理平台。
游戏出海已然成为当今行业发展背景下的大势所趋,对于海外市场和海外用户,除了社交、付费、运营等方面的习惯外,他们又喜欢什么样的叙事?有着怎样的文化直觉呢?
近年来,好莱坞大作几乎被续作承包,《复仇者联盟》《侏罗纪公园》《速度与激情》以及大大小小的超英电影先后上线,但在这些作品中,口碑翻车与质量/热度不成正比的平庸之作比比皆是。随着80、90后创作者陆续进入大众视野,他们有的继续在传统的古典叙事模式下耕耘,寻找突破;有的则从游戏、漫画、戏剧乃至是脑洞中寻找新的生机。商业价值和内容品质该如何融合?从这些影视剧创作者的探索中,我们也得以窥见一些新的解题思路。
好莱坞的原创能力正在逐年缩水。
截至写稿日(9月23日),《壮志凌云2:独行侠》的票房成绩已经冲到了14.6亿美元,牢牢占据全年第一的成绩,略低于去年的冠军《蜘蛛侠:英雄无归》(19亿美元)。而上一部来自五大制片厂的、令人惊艳的原创电影《心灵奇旅》,最终票房只有1亿多。
纵观票房前十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全都是续作及改编,有的甚至是多次改编之作。这些电影在上映前后总是不乏热议,从前作/原作累积下来的高人气使得它们凝聚了大量为情怀买单的观众。然而这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续作在上映之后也往往遭遇口碑的极大争议,从《神奇动物在哪里3:邓布利多之谜》到《雷神4:爱与雷霆》,观众几乎是一边痛骂一边看完的。这引出一个问题:从黄金时期好莱坞开始沿用至今的“万能公式”,为何不再管用了?
从1910年代开始,好莱坞一直沿用着一套特定的叙事模式。在古希腊,它被称为古典戏剧结构,也有其他的名字,比如三幕剧和“英雄之旅”,它们都是同一套相似的基本模式。
在进入古典叙事前,叙事有如下几个主要构成:
- 故事讲述者,通常为故事的主人公或是旁白(画外叙事者);
- 故事的原始素材,它们可以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叙述方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 叙事策略,故事素材如何被讲述、通过叙事技巧连接成整体。
它们共同界定了几种经典叙事理论的叙事范围。古典模式是其中最流行、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它来源于古典戏剧中的三幕剧结构,叙事者往往是主角本身,通过挑选出原始素材中环环相扣的部分,剔除无关的故事旁支,用干净利落的叙事技巧呈现出一个严丝合缝的故事。其他的叙事理论,比如现实主义叙事更强调故事素材的本真,会尽量还原客观事实,保留其松散和随意性,将叙事技巧视为一种矫饰。形式主义叙事恰恰相反,喜欢打乱时间顺序,使用大量华丽的修辞技巧、符号隐喻,来讲述一个充满主观意味的故事。
基础的古典叙事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幕:铺垫,主角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
第二幕:冲突,主角展开冒险,通过各种挑战和考验而成长;
第三幕:解决,主角获得胜利。
叙事者(动机)与情节(主线)始终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按线形时间顺序一路冲突升级,直至高潮处解决、生活再度回归正常。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研究了众多神话故事后,在三幕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十二个阶段,即俗称的“英雄之旅”模式。
古典叙事模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打磨和无数成功作品的验证,变成了一个极其稳定、可持续输出的模板,甚至可以说重新界定了一种剧本的成功标准范式。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将它称为美国的主导模式、实际执行的典范,“电影无论好坏都采用这种模式”。
但即使这样,为了满足观众求新的需求和愈发刁钻的口味,创作者仍然要想方设法地在经典叙事上做变量,拓新路。下文便通过梳理近五年的主流影视作品,复盘下这些探索中找到了哪些解题思路。
本文主要期望从商业成绩和内容质量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因此样本挑选以2018-2022年度高票房、IMDB/豆瓣高分影片、金像奖提名为主,进行复合统计;剔除了以戛纳/威尼斯/柏林等电影节为代表的专业竞赛影片,以及美国电影协会MPAA/美国编剧工会WGA/导演工会DGA等为代表的行业工会组织的协会评审影片,对流媒体平台发行则不加限制(尽管会影响到全球票房这一栏数据)。由于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日期的延迟性,部分作品可能会在年份上有重叠。
IMDB及豆瓣作为中外两大主流观影平台,自身评分系统中已有评论人数和打分的权重加成,尤其IMDB的算法更偏大众化,历年选出的十佳影片中不乏商业大作。尽管如此,为了避免遗漏一些精彩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佳作,额外增加了冷门佳片一栏,数据来源参考IMDB及豆瓣中评分较高(通常在7.5以上)、同时观看人数较少(通常不足100万)的作品。此外也附上了一些高分剧集,作为补充参考案例。
可以看到,尽管高票房作品中有许多让人一言难尽的续作和改编,但也有不少备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不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还得到了主流学院奖项的肯定。其中既有着《罗马》《信条》这样具有强烈作者气质的非传统古典叙事电影,也有着《绿皮书》《小丑》《沙丘》等恪守着古典叙事、同时又能与自身气质妥妥贴服的佳作。
观众没有厌倦“英雄之旅”的经典叙事,也并不讨厌创新改编。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创新?
《魔戒》《狮子王》《E.T.》《鬼灭之刃》《钢之炼金术师》……许多经典作品都有着相似的叙事结构,以及大同小异的人设。作为“英雄”的主人公善良、勇敢、热诚,在冒险路上不断结交新朋友,遇到障碍,与坏人作战。这样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可耍的花头也越来越少,无非是更华丽的特效、更精湛的视听呈现。只要保持输出稳定,最老套的故事如《壮志凌云2》也照样可以拿下票房冠军。
故事如何求新?如前文所述,叙事中有三个基础要素:叙述者,故事素材和叙事策略。在古典叙事中,叙述者大体可以替换成英雄,故事素材就是英雄的冒险途中遇到的种种考验与挑战,最终获得了成长。也许是心智发生了成熟和变化,也许是获得了知识与见解,也许是赢得了某个人或者物……人物转变的弧线即是古典叙事的策略。创作者在叙事上能做的,无非是在这三者上寻求突破。
如果彻底抛弃古典叙事,可能会得到《记忆碎片》这样技巧精妙的形式主义叙事,也可能会得出《镜子》这样纯粹作者意识流的现实主义个人表达。这两种自由而独特的叙事结构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现实是,在商业作品中,尽管差别看起来只有一点点,但最终呈现出的“英雄之旅”依然会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电影的最开始,叙事范围就已经被框定:主角决定了这部电影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见过不少“哈利·波特”与“炭治郎”,他们是天生的主角,注定有着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旅。然而在很多平庸的冒险故事里,主角有着一张被削平棱角的、面目模糊的脸,他们有着各种美好品质,但哪一种都不太突出,他们的故事也缺少独特的气质和记忆点。
而在近些年中,一些非传统的主角形象先后登上舞台。他们有时并不那么讨喜,甚至完全不像个英雄。当亮相的那一瞬间,你却会对他们的故事抱有极大期待。
目睹父母被杀死之后,富有的孤儿化身上天入地的超级英雄,于黑暗都市中行侠仗义,深陷城市的阴暗面,这是《蝙蝠侠》。
一个卑微怯懦的精神病患者,从社会最底层的小丑变成整个城市混乱的源头和支配者,这是《小丑》。
无论从剧本、表演还是镜头语言,《小丑》都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前,主流商业电影还未有过这么堂而皇之的先例,敢在大银幕上展示弱者的尊严被肆意践踏殆尽,顺带猛烈输出了一波极为负面的价值观。
但它在商业上和艺术上又是极为成功的,不仅席卷了超过十亿美元的票房,还成为了首部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的超英漫改电影。
《小丑》用十分扎实的传统三幕剧结构,反向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堕落史,也确保了人物弧光的完美实现(顺便附带了一些套路感和太“实”的缺点)。影片开头随即展现了一个正在化妆的、名为亚瑟的小丑,他有着一个简单的梦想:成为单口喜剧人,但却患有癫笑症与人格分裂,需要定期接受心理治疗。这并非是一个平凡追梦的常规剧本,在本应一路奋发向上的第二幕中,他先后遭遇了被混混殴打、被老板训斥扣工资、被朋友背叛、被炒鱿鱼、终于一步步觉醒了内心的疯狂,开枪杀死三个无辜的路人。尽管中途有过少许的温暖,但都只是亚瑟在寻求陪伴与认可时脑海中出现的幻象。伴随着自我安慰的幻想破灭,影片接二连三引爆了一系列最大冲突——寻找生父被拒,母亲住院、被偶像嘲讽,亚瑟在第三幕彻底黑化,变成了真正的“小丑”。
同样是历经了一系列考验,有的人跨越了过去成为了英雄,而有的人则一路跌落成为了小丑。亚瑟有句台词是“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正是对“英雄-反英雄”这组对应关系的巧妙点题。正因如此,观众对亚瑟是十分能够共情的。他不再是一个彻底癫狂混乱、无法捉摸的反派,而是代表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恰好在每一次考验面前都退让了而已。《小丑》提醒观众,疯子与普通人的距离如此之近,指不定一件小事、一次崩溃,疯狂的可能是任何人。可以说,它既严谨工整地讲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故事,又是反“英雄之旅”的绝佳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在《何以为家》中,主人公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正在与父母在法庭上对抗,起诉父母的理由是他们给了自己生命——电影中采用倒叙将这一幕放在了最开头,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这孩子是谁,他经历了什么?随后故事再缓缓道来,男孩出生于穷困潦倒的贫民区,年纪小小就要承担养家糊口、照顾多个弟弟妹妹的重担。当年幼的妹妹被强行卖给他人为妻时,他奋力与人贩子抗争,失败后又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从剧本结构来说,这仍是一个沉重严肃的“挫折——反抗——出走——回归”的故事,但仅仅通过第一场戏“孩子状告父母生下自己”,就先将一个异化的“孩子”形象立住了,他可以是成熟懂事、温柔坚强的主人公,但仍仅仅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全片主旨也在于叩问不合理的生育制度与不合格的父母,传递“让孩子成为孩子”的呐喊。
《三块广告牌》的开场也十分精彩。独女被奸杀后,母亲租下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大型户外广告牌,控诉警方;随后警方为了撤下这三块广告牌,与母亲展开了一连串的周旋、矛盾最后达成共识。“独自一人与全世界对抗”的孤胆英雄故事并不少见,如果是一个平庸的剧本或许会这么写:母亲苦苦哀求警察不成,又到处找邻居、律师帮忙,最后通过某些意外事件感动了警察,双方联手调查案件,并在与真凶搏斗的高潮戏中产生了感情。而树广告牌这个行为却如此独树一帜,没有一句台词,仅仅是寥寥几个镜头,决绝果敢中透着一丝黑色幽默。观众知道警察最终会帮她,也知道她最终会与自己的悔恨痛苦和解,但绝不会期待前面假设的那些老套情节,而会笃定这会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
青春类型片(Coming to age),或许被有些人认为无病呻吟和平淡乏味,来来回回都是中学校园里的那些小心思。《伯德小姐》的女主角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人物,她所有的烦恼(亦即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都只不过是数学没考好、跟妈妈又吵架了、喜欢的男孩不喜欢我、考不上喜欢的学校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这部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全球各国观众的喜爱,甚至登上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舞台,靠的正是简单明快的可爱女主角,可以轻易让人产生共鸣,仿佛电影说的就是自己。伯德小姐的独一无二性无法用一句话形容,但藏在她叛逆的挑染发尾、藏在她给自己取的名字“Lady Bird”,藏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小表情小动作里。影片第一幕,伯德小姐拼命想要考上大学离开家里,甚至不惜自毁从行驶中的汽车上一跃而下跌断手臂;到第三幕上了大学之后,又明白了家的好,这也是古典叙事中最常见的一种对照关系。
《失控玩家》则是在主人公身份上做了一个巧妙的置换。故事本身稍显老套和无聊,男女主角之间也毫无火花,只是主角不再是一路杀怪冒险的英雄,而是一个游戏里的npc。当主人公的身份抛出来,任何观众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好奇,这个故事的终点会在哪里?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中,塑造了一个肥胖丑陋的主人公,从拯救无数人的英雄一夜之间变成公众之敌,而后想尽办法洗清罪名的故事。《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女主角漂亮俏皮,热衷于在夜店与陌生男子搭讪并邀请对方到公寓里一夜风流;然而故事急转直下,通过一桩桩命案揭露出女孩原来是复仇战士,为了死去的好友誓要手刃所有强奸犯,最后以身殉道。
以上几个例子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主角,但在欧美市场良好的创作氛围下,都各自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起在卖蠢发胖路上一路不复返的雷神托尔、黔驴技穷只能自己跟自己谈恋爱的邪神洛基,以及各种记不住脸的超英二代,另一些主流商业电影的导演编剧则在努力扩展“主角”的可能性,即:
还有什么人的故事没有在银幕上被讲述过的?他们有哪些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近一两年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好莱坞在影视剧里塞了太多的黑人等少数族裔。但比起性别和肤色,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关注到了那些以前被忽略和被轻视的边缘人群,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动人,而这些故事已经在主流市场上得到了认可。
古典叙事中,第二幕占据了片子50%以上的时长,即主人公在冒险途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间发生的任何桥段都好,观众早已屡见不鲜。勇士踏上旅途,所有人都知道他将载着公主荣誉而归。如何将中间的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战争题材影片一向是古典叙事的常客,或者说,古典叙事天然与英雄史诗故事完美契合。主人公参战——抗敌——凯旋/战损的过程,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但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血战钢锯岭》开始,战争片也在叙事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前者是通过儿童旁观的视角侧写战争的残酷,后者则是叙事目的强烈的“不带枪不杀伤拯救数十人”的传奇。《波斯语课》跟《血战钢锯岭》有些类似,同样是假定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情境,让犹太人假装成波斯人教德国军官波斯语。在一百多分钟的观影过程中,观众注视着主角编撰着虚假的“波斯语”,时刻担心着他什么时候露馅,戏剧张力就在差点露馅——侥幸过关的重复循环中反复展开,一步步将故事推向高潮。
以上几部作品并没有离开古典叙事的叙述技巧,只是将第二幕的情节延宕上做到了极致。2019年的《乔乔的异想世界》则更进了一步,作出了十分有趣的尝试。故事基调十分普通,讲的是德国普通民众在家里私藏犹太女孩,反抗纳粹军的故事。然而影片却大胆采用了一个新的叙事视角: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真诚乃至狂热地崇拜着希特勒,十分渴望加入纳粹青年团。在母亲缺席的情况下,他甚至在脑海中脑补了一个“希特勒”作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聊天,陪伴自己成长。于是在第二幕中,纳粹大屠杀的故事便分化成了三种讲述方式:一种是实际发生的,一种是男孩眼里看到的,一种是男孩幻想的朋友“希特勒”对自己讲述的。显然,这三种讲述方式的残酷性和真实性都在逐步降低。观众即使内心十分清楚事实,但由于故事的讲述者是小男孩,仍然不可避免会被“希特勒”看似天真无邪的讲述给带着走。直到第三幕,母亲的牺牲使得前面童话风的可爱幻想戛然而止,将战争的残酷骤然撕裂在男孩面前,叙述才会再度收束。
叙事技巧上的求新不仅仅在战争片领域,也发生在不以戏剧冲突见长、专注于描写细腻情感的文艺剧情片领域。从《万物理论》《依然爱丽丝》开始,好莱坞陆续推出了十几部讲述阿兹海默/渐冻症/帕金森病患者的电影。除了给几位主演送上奥斯卡男女主演的宝座之外,电影本身质量平平。而在2020年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则在叙事上真正推进了一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阿兹海默患者的日常体验。影片手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布景、镜头、演员及服饰等细节,打乱后将混乱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模拟病人记忆错乱不连贯的感受,从而对主角产生共情,叙事效果十分惊艳。
《波斯语课》《乔乔的异想世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叙事上都十分出色,但都没有成为爆款。近年在讲述技巧上十分抢眼的大热门作品主要有两部,《信条》和《瞬息全宇宙》(目前在豆瓣正好平分)。
早在上个世纪,《暴雨将至》《低俗小说》就已经在电影界掀起过碎片化叙事的热潮,直到《记忆碎片》《撞车》达到顶峰,近几年已经几乎不见踪影。作为主流商业影片,《信条》和《瞬息全宇宙》都不约而同地没有走上彻底的形式主义叙事之路,而是采取了另一种相对保守的做法。
两部电影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在传统叙事和碎片化叙事中取了平衡,既有着一条稳固的主线作为基础,又穿插了大量非线性的叙事碎片。前者的主线是穿梭于世界各地的特工,通过逆转时间来完成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任务。后者则是一个平凡的华裔移民母亲,穿梭在千万宇宙中阻止邪恶反派,阻止世界毁灭。不管是剧情梗概还是主角设置,都显得有些乏善可陈,它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将“时间逆转”与“多重宇宙”的概念嵌套进叙事中,通过剪辑逻辑来重新讲述故事。区别在于,前者用让人眼花缭乱、炫技式的剪辑点制造出爆炸量的信息密度,但技巧用得太多太急,人物和情节缺乏铺垫,需要依赖于二刷三刷与阅读解析长文达成理解,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落差,远不及诺兰其他几部作品那样叫好又叫座。
《瞬息全宇宙》同样有着《信条》里炫技的快剪,同样让人眼花缭乱,甚至还多了许多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细碎脑洞,密密麻麻地塞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它在今年斩获了A24最佳影片的荣誉(出品过《伯德小姐》《机械姬》《月光男孩》等奥斯卡佳作)。
同样是炫技,比起炫酷的时间逆转机制,看似天马行空的多重宇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和让发人深省的人文关怀。而影片第一幕的结尾,也对多重宇宙作了详细的解释。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命运分叉的小径,这些无数的可能性便是多重宇宙;
在所有宇宙中都有一个“我”,而本体的“我”做错了所有的选择,因此是所有宇宙中最差的“我”(母亲Evelyn);
拥有穿梭多重宇宙能力的人,可以出现在任意宇宙中,拥有所有宇宙的能力,可以说是无所不能(女儿Joy);
Joy发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一分,人类的渺小也多一分,最终认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杀人作恶。
在多重宇宙的设定下,当Evelyn穿梭所有宇宙去阻止反派/拯救女儿时,不仅仅是试图帮助女儿找到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是尝试着接纳自己(如果当初选择不同将会如何)。而影片最突出的地方,是第三幕最后,对于“英雄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解释。在本该出现“爱能拯救一切,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之流陈词滥调的地方,作者给出了一个咋一看有些离谱的答卷:“爱无法拯救任何人,我只能与你一起堕入深渊”。
多重宇宙代表了无数种更好更优的选择,而选择“烂在一块”是十分罕见、违背常理的。它既给这个华裔背景的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也给出了符合华裔主角身份的行动,不是出于华人血浓于水、逆来顺受、擅长忍耐的特质,也不是出于西方语境下的“万能”的爱(或者是相信爱的力量之类):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恰恰相反。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里,我选择了你就是我给这个世界赋予的意义。它强调的是“自我选择”,是在充分认识到各种可能性与存在的无意义后,仍然尝试通过选择去发现意义。当这种坚定的选择作出后,无法消解的虚无感消失了,母女双方都得到了拯救。
漫威也在多重宇宙世界观下作出了各种探索,例如在美剧《洛基》中的神圣时间线,看似背后有着十分深远的世界观设定,最终的作用只是用来引出更多变异体和新人物。太阳底下无新事,不管是时间逆转还是多重宇宙的概念,都已经有了大量作品的积淀。如果没有在内容上更深入的挖掘,就会很容易沦为炫技的工具。
随着BLM运动的展开,多元化越来越成为了好莱坞的主流趋势。很多时候,它的主要表现是在选角上,并且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元价值会影响到传统的叙事吗?从性别和种族两个方面来说,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改变。
3.1 女性
要论这几年重要的女性电影,就不得不提到《小妇人》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片。它原本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通过四姐妹的成长,讲述了一个温馨动人的故事,还鼓励了J·K·罗琳等无数作家的创作梦想,影史上曾有过十几次翻拍,格蕾塔·葛韦格如何在2019年的翻拍中获得新老观众的赞誉?
历代改编电影的主要争议点都是强拆了男女主角,让男主角Laurie娶了女主角Jo的妹妹Amy,并让Jo嫁给了认识不久的教授,这本就是原作的设定,也无可厚非;然而青梅竹马的BE始终是许多代读者和观众心中的意难平,直至这一版才给出了一个让人满意的改编。其一是,对Amy这个角色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其从一个任性吵闹的小女孩变成了真诚而清醒的成熟女性,让男主角的变心变得顺理成章。其二是,Jo虽然是打着独立女性旗号的年轻作家,立志要靠自己的才华取得一番成就,最终归宿却仍然是寻找真爱并嫁做人妇,这样的结局也令不少人难以接受。新版《小妇人》的厉害之处在于,在Jo与教授邂逅之后,陡然转场切入了另一场Jo与出版商争论的戏份。这场戏围绕着女性应不应该结婚而展开,出版商为了销量强硬地要求Jo必须让她书中的女主角结婚,否则就去死,而Jo为此据理力争,努力为自己争取出版的机会——然后串联起了前面Jo与教授在一起的一幕。
这是一个巧妙的叙事小技巧,通过转化故事讲述者,将一个客观呈现的故事变成了jo口中戏谑讲述的故事。由于叙述者的不可靠,这段剧情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Jo的婚姻问题也被巧妙地转移了。教授变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题,同时也显得完全不再重要。剧情暗示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并迫使观众将目光重新聚焦到Jo的写作事业上:她到底应不应该跟出版商妥协,哪怕是杜撰虚构故事哄骗对方也没关系。种种努力都让人重新看到她执着于梦想的那一面,而且比起原著,也更加灵活聪慧,更加独立自主,更加无拘无束。
观众喜欢看到大团圆结局。但他们早已对Laurie、Amy与Jo三人的归宿心知肚明,也并不真的期待看到Jo与Laurie重修旧好的生硬改编。2019版《小妇人》并没有改编故事的走向与结局,而是通过补全两名主要角色的戏份,重新圆满了这个故事,更好地传递了原著的精神,也符合当前时代的思潮:婚姻不是必需品,女性应该大胆追求自己的事业。
近几年被广泛翻拍的奇幻作品中,也不乏有趣而有效的改编,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依然是政治正确,尤其是对女性力量的突出更是被频频提上日程。
西方奇幻三巨头之一的《时光之轮》,背景设定是“转生真龙”有着拯救世界与毁灭世界的力量,故事的一开始便是两仪师寻找真龙的故事。在原著中,真龙兰德是绝对的主角,而在剧版第一季中,为了增加悬念同时也为了平衡性别,将男主角的恋人艾雯也变成了真龙候选人,达到了三男两女的“平衡”。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兰德是真龙的主要情节,但也不仅仅是增加了主角的数量,还额外增加了多条剧情分支,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可能。
今年HBO的热播剧《龙之家族》亦是将原著中政治才能并不突出的女主角变成了加强版的孤傲、独立、英勇的公主形象。公主与王后原本只是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对立双方,但编剧将原本有着显著年龄差的两人改成了一对从小一块长大的闺蜜,两个女主间甚至有着不少超越友情的暧昧互动,这一改编将“后妈抢王位”升级成了“闺蜜变成后妈并抢王位”,剧情冲突瞬时拉满,也将一个双女主对立的故事变成了“女性在寻求自我觉醒与成长中走上了两种截然相反道路”这样更高级的阐述。
《睡魔》中则是将大反派、“最完美的天使”路西法·晨星直接改成了女性,除此之外在叙事上倒是没有过多展开。
除了奇幻作品之外,世界范围内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由小说或戏剧改编的热门女性题材作品,如《杀死伊芙》《伦敦生活》《后翼弃兵》《我的天才女友》《大小谎言》等等等等。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追求政治正确与多元价值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菲比·沃勒-布里奇、瑞茜·威瑟斯彭等年轻一代的女性编剧、导演、制片人纷纷进入好莱坞主流权力阶层有关。这些创作者在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女性视角,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流行趋势,或者只是把传统叙事中的主角变了个性,在故事素材和叙事策略上也发生了变化。《伦敦生活》以一己之力将“打破第四堵墙”的叙述方式发扬光大,虽然不是首创,但自那之后的几年,主角演着演着忽然看向镜头、直视观众并开始吐槽已经成为了一件常事。这种神神叨叨的叙事方式与女主角菲比·沃勒-布里奇古灵精怪、不走寻常路的气质浑然一体。
女性作品同样为传统叙事中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素材。《伦敦生活》套用了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小确丧”主题,从女性视角出发描绘了许多琐碎而无人注意的日常生活,从中凝聚出了一个都市中挣扎破碎的人物形象。它首先是女性气质十分强烈的,又超越了性别,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无法消解的孤独感。
在过去,“英雄之旅”意味着主角是英雄,而女性只是一个“奖品”。在女性解放运动持续发展的今天,银幕上也有了女性国王,女性世界冠军,女性特工杀手……性别不同,故事的展开方式也大不相同。
3.2 种族
2021年,《无依之地》横空出世,历史性地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收入囊中。这部聚焦于现代游牧民族的电影并没有一个严谨完整的情节结构,而是捕捉了许多个诗意的日常段落,展现了一种漂泊无依的美学。它讲述的是广义上的大地上的异乡者,无关政治与国籍。
同样具有显著意义的《寄生虫》,则是在高度概念化的象征主义和寓言体叙事上做到了极致,相较之下,严密工整的剧情结构只是其中的优点之一。第一幕中,贫穷的金家儿子在一个偶然间得到了为有钱人朴家打工的机会,并通过手段将亲人一个接一个安排进了朴家的豪宅中;第二幕则通过保姆与地下传来的神秘摩斯密码牵引,将阶级冲突进一步扩大,最终在第三幕的派对杀戮中达到高潮。比起严谨的三幕剧结构,观众更加津津乐道的是里面种种丰富的隐喻:带来好运的石头,曾经作为防空洞的地下室,略显恐怖的儿童蜡笔画,司机身上的气味……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是电影的重要组成成分,处处显露着金家的卑鄙与渺小,朴家的傲慢与伪善,通过精细地雕琢穿插到情节中。
如果说《寄生虫》的隐喻风采完全盖住了情节的精巧,另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就是通过种族文化的细节碰撞去挽救了四平八稳、匠气十足的剧本。故事十分简单,两个主角一黑一白,一贫一富,一高雅一粗鄙,在偶然的机遇下共同踏上旅程,通过展现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逐渐突破种族与阶层的鸿沟达成交心,顺带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黑人歧视。它最大的突破点不在故事,而是上流黑人与白人底层的人物设计,直接取材于历史真实人物原型,去展现故事主角的更多可能性。通过肤色与身份的对换,故事便因此变得新颖和增加了厚度。
同样是讲述阶级,《摘金奇缘》的思路也是大同小异。在一个小而精的纯华人群体中,有新兴的美国本土教授,也有老牌的亚洲富豪。这是一个陈旧的故事,只是将灰姑娘和王子变成了高知版的亚洲面孔而已。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男主的亨利·戈尔丁在这部片子之后接了许多好莱坞原本由白人垄断的正统高富帅角色,打破了亚裔只能饰演主角的书呆子朋友的窠臼。
漫改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将反派傅满洲作了彻底修改,对漫画原作中的敏感内容进行了十分努力的改编,但仍然是一部纯粹的欧美视角作品,从矛盾冲突设置到角色行为逻辑,都与国人有着重重的隔阂,最终也没在大陆市场上映。
在近年涌现的华人班底作品中,《瞬息全宇宙》《青春变形记》《真心半解》这几部的口碑(无论中外)都是最高的。前文提到的《瞬息全宇宙》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人气与赞誉,票房也达到接近一亿美元。另外两部《青春变形记》《真心半解》却反倒是国内观众的喜爱度比国外要高(豆瓣均高于8,IMDB略低在7分左右)。
这两部片采用的都是标准三幕剧结构,水准也一贯在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归根结底,可能是因为影片呈现出的内敛特质所致。《青春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Coming to age成长故事,少女小美对同校男孩和流行偶像的追求,遭到了古板严格的母亲所遏制。不同的是,母女俩体内都有着红熊猫的血统,一旦情绪失控,则会对周围乃至是世界造成不可预估的灾难。
该片套用了迪士尼动画的外壳,表面看起来活泼可爱人畜无害,实际内核触及到了许多沉重的现实, 母女俩的冲突中也充斥着大量东亚民族能充分理解并感同身受的情节:
- 热爱的事物被父母肆意批判
- 被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伤害
- 父母将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压在下一代身上
- 为了不伤害父母的感情而撒谎、逃避
- 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而拼命掩饰
- 因为辜负父母而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青春变形记》比起欧美观众更受到本国观众的共情与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加入更多女性角色还是有色人种,观众追求的始终是符合角色身份性格的改变,而非仅仅是换个演员的新鲜感。角色的身份改变带来视角的改变,故事也会随之而改变。多元化诉求的正面意义始终在于更多的可能性和更自由的抉择,多元化不该是形式主义,而是叙事上的自我拓展。
趋势一:题材来源
续集、改编占比过多且还在增多,尤其五大厂每年的主打作品更是重灾区,漫改超英继续统治市场;市场对原创的信心不足,转而在熟悉的作品和IP上寻找安慰,宁可继续吃老本卖情怀。优秀的原创电影和剧集不少,但再也没有出现过去如《阿凡达》这样级别体量的原创作品。
趋势二:人物设定
传统主角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化,从外表、职业、种族、性征性向等各种维度都有所尝试,并出现了越来越多小众的主角人设,如魅力反派、性少数者、性格极端负面者等比比皆是,创作者也乐于对他们的故事深入挖掘。异化人物变得越来越常见,并受到喜爱。
趋势三:故事情节
主角的变化催生出了全新的视野,意味着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自由而多样。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可能是性别,可能是性向,也可能是种族,并终将与权力挂钩。胜利者将会获得创作上的更大自由度,以及官方主流的肯定。过去“黄男白女”的情侣组合在好莱坞是禁忌,如今则不足为奇,同性题材更是到处司空见惯。未来应该还会继续放宽,能突破到什么程度让人拭目以待。
趋势四:叙事形式
叙事上维持保守,在已有叙事形式上继续打磨,变得愈发工整而中庸。碎片化叙事、多时空叙事、打破第四堵墙、伪记录片、寓言体等形式领域都有完成度很高的代表作,但均不像60年代现实主义和90年代形式主义的大浪潮那般能动摇到古典叙事的根基。可以预见,几年内古典叙事仍然会是绝对主导的主流叙事形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