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秀剧本中的“叙事环”结构

iakehz

2023-02-0737334次浏览

37评论

17收藏

3点赞

分享

本文首发于网易游戏内部知识管理平台。

游戏出海已然成为当今行业发展背景下的大势所趋,对于海外市场和海外用户,除了社交、付费、运营等方面的习惯外,他们又喜欢什么样的叙事?有着怎样的文化直觉呢?

[1]丹哈蒙叙事环

1:摘要

1.1:介绍

好莱坞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在他的电影编剧理论书籍《故事》中提到,结构是故事的骨骼,只有骨骼健壮稳固,故事才能稳健地向前奔跑。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电影编剧们就一直尝试建立标准化的电影叙事体系。而随着时代推进和观众口味的变化,电影叙事结构也在不断迭代。2013年,《瑞克和莫蒂》的编剧丹·哈蒙简化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英雄之旅”,并提出了八步叙事环结构。赏析近年的优秀美国电影会发现,它们都或多或少符合哈蒙的叙事环结构。因此,本文首先会介绍哈蒙的八步叙事环结构及其理论依据,利用叙事环拆解近年在美国获奖的优秀各类剧本来验证叙事环在美国电影中的普适性,最后尝试利用叙事环分析美国观众、制片人、评论家近年对于电影故事结构的口味变化。

1.2:选用电影/故事的规则:

选用电影/故事的规则:

1)主要选用了获奖/提名的故事。奖项证明了这些叙事结构是被西方评论家所认可的,可以代表西方视角中“好”的剧情。

2)没有按照票房选择。

a) 近年来IP对于票房影响很大,高票房不代表故事也是好故事。

b) 疫情之后大部分影院票房普遍降低,很多电影都采取了院线同步上映模式。因此票房也不能准确反应电影的观众人数,进而无法反应电影故事的接受度。

2:八步story circle介绍

2.1:什么是story circle

[2]

《瑞克和莫蒂》的编剧丹哈蒙认为人类对于故事结构有天性上的认知。在2013年,他简化了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叙事结构,归纳了新的八步叙事环结构。叙事环包括了You,Need,Go,Search,Find,Take,Return,Change八个部分,以下是这八个部分的详细介绍。[3]

1)You:建立一个主角。在故事中介绍你的主人公,他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最好让这个角色去做观众在相同情况下会做的事情)

2)Need:事情开始失衡。出现了某个事件,使得这个主角无法满足于现状,有了新的需求。可能是他想要变得更好,实现他的梦想,也可能是他是像007那样的特工,收到了来自政府的召唤。总之,他收到了“脱离舒适区的召唤”。

3)Go:跨越门槛。角色在这一步接受召唤并出发进入了一个陌生、特殊的环境。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吃下红色药丸,从培养皿中醒来这一幕便是典型的Go部分。

4)Search:试炼之路。角色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走上了试炼之路,他们会不断适应陌生环境的规则并朝着新环境的最深层次前进。在武打片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主角和师父对练,或单独在深山老林里修炼,这些情节就是典型的Search部分。

5)Find:找到答案。主角经历了试炼之路来到了陌生环境中的“洞穴深处”,这是和主角舒适区相对立的,潜意识中最陌生,最深的地方。但是正如RPG游戏里的宝藏总是会藏在地下城的最深处,在这,主角会找到他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尽管未必是他们一开始所想要的。

6)Take:付出代价。这一步和Need让角色前往“洞穴深处”相对应,角色需要为他的前半段旅程付出严重的代价,同时他们会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老套的代价就是旅程中一名伙伴被敌人消灭了,而向主角揭露一个残酷的事实或者对他们的精神造成打击也同样是旅程的代价。

7)Return:回归门槛。这一步与Go对应,旅程的代价促使角色走上从“洞穴深处”返回“舒适区”的道路。这一部分将是剧情峰回路转的地方。

8)Change:角色改变一切,在这里角色会面对最终的挑战,经历了整个旅程,主角终于拥有了改变一切的力量,他们会用这力量去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动作片里,这会是主角战胜了最终BOSS并在倒计时炸弹爆炸前救走了所有在场人员。而在爱情片里,这是主角在经历各种各样喜怒哀乐之后最终和爱人表白,并终成眷属。值得注意的是丹哈蒙原文中的“改变”是角色去改变而不是角色自身发生改变,且Change对应英雄之旅中的步骤是携带灵丹妙药回归,更像是改变外界,但实际上角色自己改变自己也是一种改变。

对比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路可以发现,哈蒙的叙事环结构其实是前者的精简化、现代化版本。这里附上一张坎贝尔英雄之旅、克里斯多夫佛格勒在《作家之旅》中的改版的英雄之旅,和丹哈蒙的八步叙事法的结构比较表格。

[4]

2.2:八步叙事法的理论依据

丹哈蒙认为叙事环结构是能够触及观众心中的共鸣点的结构,如果缺乏叙事环结构中的一些表象,故事就无法被识别为一个“故事”,而只能称之为一个“事件”或者一些“信息”。

[5]英雄之旅

哈蒙的理由有两个。哈蒙首先从结果出发,他认为人类的故事的结构本身就是有共通性的。他引用约瑟夫坎贝尔提出英雄之旅时的理论。坎贝尔在研究世界各地的神话时发现,不分宗教、种族、时间或者血统,不同来源的神话故事总是存在一些一致的结构。而在古代人类没有通讯器,再加上语言上的隔阂,互相借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坎贝尔认为人类对于英雄故事的感知是共通的。他在神话故事中总结出一套共同的故事结构模板,命名为“英雄之旅”。所以丹哈蒙的“叙事环”结构,简化版的“英雄之旅“,就也应该是人类对于“故事”的直觉。

[6]生命、思想、社会的循环

第二个理由是,哈蒙认为“叙事环”中下降和回归这两个过程会与生命、人类思想、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产生共鸣。他提到自然界中动物生长,死去,然后动物的尸体分解并滋养植物,给予植物新生命,然后植物也死去。人的思想也分为“意识“和“潜意识”(consciousness & unconsciousness)。意识是舒适的思想区域,是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处在的区域。“潜意识”是存放着更加黑暗,怪异的思想的区域,堆积着人不想或无法思考的东西。然而人的快乐和理智都依赖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往返旅程。社会则是更加宏观的个人,社会的长久和进步取决于实际的人进入未知的领域并带着革命性或者被遗忘的思想回归。可见人类的生命,思想,和社会变化节拍都是不断地下沉和回归。“叙事环”结构与人类思想的变化节奏是一致的,所以,当故事按照下沉-回归这个节奏前进,它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带着他们前往一次短暂的无意识之旅并返回,这便满足了观众本能的品味。

简单两句话总结哈蒙的论点:叙事环是人本能对于“故事结构”的理解;观看一个拥有叙事环结构的故事是人本能的需求。

2.3:近年奥斯卡优秀剧本中的八步叙事环结构

我们看到近几年很多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作品都完美契合哈蒙的叙事环结构。接下来我会用叙事环来拆解《健听女孩》和《米纳里(水芹菜)》两部电影来向大家展示叙事环在电影中的实际应用。(米纳里虽然是韩语电影,但是它的制片区域是美国而且讲述的是美籍韩裔的故事)

(详细剧情请见脚注视频)

《健听女孩》(2021)[7]

       1:You:主角Ruby是家庭里唯一有听力的成员,哥哥和双亲都没有听力。家庭从事捕鱼行业,Ruby本来也将在高中毕业后全职加入家庭工作。由于亲人的残疾和早起捕鱼身上总会带着一股子腥味,Ruby在学校会被其他同学欺负,性格孤僻。而在家里,作为唯一的健听少女,她也和家人有一层隔阂。

       2:Need:Ruby捕鱼的时候喜欢唱歌,她热爱唱歌。

       3:Go:Ruby喜欢的男生Miles加入了合唱团,Ruby因此也冲动地做了相同的事

       4:Search:Ruby在音乐老师Mr.V的指导下一步步克服了羞怯。然而,由于在学校训练声乐的时间越来越多,Ruby在家族捕鱼业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5:Find:Ruby发觉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并且在Mr.V的鼓励下想要去伯克利音乐学院试镜

       6:Take:Ruby的父亲和哥哥在某次捕鱼中被海岸警卫队拦截,由于他们失聪没有响应无线电呼叫。Ruby的父亲将错误怪罪到Ruby没有和他们一起在船上。并要求Ruby高中毕业后全职在他们船上做翻译。家庭中出现了嫌隙。

       7:Return:Ruby一家参与了她的合唱团演奏会,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是看到了观众的积极反应。当晚,父亲让Ruby为他唱歌,并通过触摸声带感受Ruby的声音。被女儿的歌声感动,父亲转变了态度,他向女儿道歉,并支持女儿去追逐她的梦想。家人之间的隔阂消除了。

       8:Change:在家人陪同下,Ruby参加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试镜。并且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充满信心出色的完成了表演,被伯克利录取。

《健听女孩》通过这样一个叙事环讲述了Ruby克服羞怯,成功修复和家人关系,并在家人支持下录取梦校的故事。

 

《米纳里》(2019)[8]

       1:You:主角雅各布李一家是韩裔美国移民,雅各布和妻子莫妮卡从事在孵化场做小鸡性别鉴定的工作。一家人有两个孩子,小儿子大卫先天心脏瓣膜闭锁不全

       2:Need:雅各布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甘一辈子从事小鸡性别鉴定

       3:Go:雅各布带着一家人从加州搬迁到了阿肯色州乡下,打算在家园旁的荒地种植韩国农作物,卖给经销商发家致富。

       4:Search:雅各布一步步经营农场,然而他频频受阻,零售商在最后关头取消了他的订单,家里也因缴不出水费而被断水。同时新家距离医院太远,大卫心脏出现问题需要紧急的救治,夫妻决定让莫妮卡的母亲顺子从韩国移民到美国来照顾孩子。莫妮卡想搬回加州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夫妻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婚姻濒临破裂

       5:Find:时来运转,雅各布获得了新的零售商的订单,大卫的心脏瓣膜也逐渐闭锁不需要开刀。

       6:Take:然而,由于之前的争吵,莫妮卡认为雅各布不顾家庭,表示无法与雅各布再走下去。

       7:Return:顺子由于中风的后遗症,在烧垃圾时不小心在存放蔬果的储藏室引起大火。雅各布和莫妮卡冲进火场救货。然而火越烧越大,最后雅各布为了莫妮卡的安全选择放弃货物。虽然货物被一烧殆尽,但雅各布在火场重视莫妮卡安全的选择使得夫妻间的矛盾也消去了。

       8:Change:大火之后,一家人重新走在了一起,继续经营农场。雅各布在片尾看着大卫和外婆种植的水芹菜生长茂盛,称赞了水芹菜顽强的生命力,暗喻他们家庭的希望也终会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米纳里》通过这样一个叙事环,讲述了雅各布对家人态度的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健听女孩》和《米纳里》两部电影非常契合丹哈蒙的叙事环结构。剧中角色在经历这样一个叙事环后,他们也经历了成长,Ruby和雅各布弥补了他们性格中的缺陷。这样观众会觉得剧中角色更加真实,从而增加他们对角色的喜爱。同时,这两个故事中,观众确实随着剧情从安稳的“舒适区”前往了矛盾冲突所在的“洞穴深处“。而又当观众为剧中角色矛盾焦虑之时,剧情中的return部分又将观众们安然无恙地送回了充满和谐的”舒适区“。这样一来,观众确确实实地体验了一次有惊无险,过山车般的unconsciousness之旅。

3:叙事环和角色线性变化的故事

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问题:“不对呀,故事也没一定要符合哈蒙的叙事环啊?最近几年很多获奖电影的剧情发展是线性的呀,主角也没有回到原先的地方,甚至死了。这不是和哈蒙说的任何故事的主角都会回到舒适区冲突了吗?”

确实,很多故事相比哈蒙的叙事环结构,直观上来看都更符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主角状态始终上升或下降的“线性”的剧情。在很多讲故事结构的帖子博客以及视频里,博主也经常会把“三幕剧”和“英雄之旅”当作不同的结构来讲述。但是,我的观点是当考虑到角色的“舒适区”随着故事发展发生变化时,这些剧情实际上也可以套入叙事环结构。这一部分,我将主要通过分析《小丑》的剧情来尝试将叙事环的应用扩展到角色状态变化十分“线性”的剧情。

3.1:《小丑》为何也是叙事环结构?

2019年,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生活陷入困境,患有狂笑症的小丑演员亚瑟在他人和社会的嘲笑和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疯狂,最后成为了“小丑”——哥谭市的犯罪象征。主人公亚瑟在哥谭市做一名小丑演员,某天亚瑟打工的时候,混混抢走了他的宣传牌,并暴打了他一顿。亚瑟的老板知情后非但没有体谅亚瑟,还斥责了他为何弄丢了广告牌。当亚瑟带着伤回到家,日子也是一如既往的难过。心理医生不管他,公交车上的黑人妇女嫌弃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身体也每况愈下。

同事送给亚瑟一把手枪防身,而亚瑟却在医院表演时不慎把手枪弄掉在了地上,因此丢了工作。回去的地铁上,亚瑟被三个人渣上班族找上了麻烦,他用手枪把三人都杀了。

亚瑟也有美好的憧憬,他想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他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与偶像莫瑞同台。然而他却在电视里看到莫瑞嘲笑他的脱口秀表演。

最终压倒亚瑟的是他母亲的臆想症。一次,亚瑟的母亲告诉他,他是大富豪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亚瑟去找托马斯韦恩想问个究竟,却被托马斯指出亚瑟的母亲是个臆想症,还给了亚瑟一巴掌。亚瑟在疯人院找到了母亲的记录,发现一切正如托马斯所说的,母亲确实是臆想症,并且是他的养母,他的狂笑症也是因为养母在他小时候时的家庭暴力导致的。

到这,亚瑟终于崩溃,他杀死了他的养母,杀死了曾经欺凌他的同事,他化着小丑妆登上了莫瑞的电视节目,并在节目上一枪打死了莫瑞。早已对压迫不满的底层人民劫走了关押亚瑟的警车。在暴民的欢呼声中,亚瑟成为了“小丑”。[9]

纵观小丑在整部电影中的状态,他像是被绑上了巨石抛进湖中,不断被疯狂的深渊吞噬。小丑的剧情似乎无法用丹哈蒙的叙事环来拆解,故事结束的小丑和开始的亚瑟完全不是一个人,他从来没有Return的机会,故事相比一个环,更像一条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线。但真的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先假设一下,保留《小丑》从故事开始一直到亚瑟的养母告诉他,他其实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这段剧情,如果《小丑》和《米纳里》《健听女孩》一样,是一个角色经过英雄之旅最后带着灵药回到正常世界改变一切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怎么续写?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Find:亚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

       Take:亚瑟母亲病死/其他人得知了这个秘密要来勒索亚瑟(传统的Take部分)

       Return:亚瑟找到了托马斯韦恩,父子之间相认

Change:韦恩集团给了亚瑟援助,亚瑟也在喜剧事业有了成就,之前持枪杀人的事件也被掩藏起来,阖家欢乐的结局。

在这一个美好的if线中,亚瑟经历了传统的英雄之旅,回到了他拿到那把枪之前的状态,但是回到了他的“舒适区”中吗?

为什么这个故事看上去这么奇怪?我们重新来看一下叙事环中角色的旅程,从“舒适区”前往“陌生环境”,在“洞穴深处”中找到秘宝,再返回“舒适区”。但是,当一个角色踏上旅程,每一步都会对他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他对于“舒适区”和“陌生环境”的界定也会变化。在《小丑》中,Find环节之前的那些压迫已经让亚瑟对哥谭的社会感到失望,他的犯罪欲望也开始萌芽(按照部分影评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亚瑟体内的“小丑”人格正在觉醒)。因此,对于亚瑟来说,意识和潜意识正在发生颠倒,他的“舒适区”悄悄发生改变——和母亲相依为命已不再是他的舒适区,他的新舒适区是犯罪、混乱、向哥谭复仇。同时,影片前半部分中亚瑟受到的欺凌也让电影的观众潜移默化地认为把腐败至极的哥谭社会掀个底朝天才是一个令人“舒适”的结局。

当我们将“角色的‘舒适区’和‘陌生环境’在故事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一点加入对剧情的分析后,我们便能发现,亚瑟的回归是成立的,《小丑》的故事也符合叙事环结构。亚瑟原先的“舒适区”是和母亲拮据地相依为命,在他拿到同事的枪后进入“陌生区域”并一路下潜,过程中他受到的压迫使他对“舒适区”的界定越来越模糊。亚瑟在发现他的狂笑症是由母亲家暴造成时彻底崩溃,他的“舒适区”于此刻彻底变成了犯罪。接下来,他谋杀母亲,谋杀前同事,在节目里枪杀莫瑞,这一步是亚瑟向罪恶回归。最终他在暴民中起舞,改变了哥谭市,这便是Change。通过这样的分析,《小丑》这一看似十分线性的叙事结构便能嵌入哈蒙的叙事环。

[10]

3.2:近年优秀“线性”剧本的叙事环结构

使用这一方法,大量角色发展看似十分线性,主角完全没能返回开始时状态的故事本质上也都是叙事环结构。我们用相同的方法再来分析《沙丘》、《贝尔法斯特》、《乔乔的异想世界》三部近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获奖/提名电影,看看这些主角在片尾与片头的状态完全不同的电影,它们的故事结构又为何也是一场环状的英雄之旅?

《沙丘》(2021)

You+原先的舒适区:厄崔迪家的少主,同时也是预言中的救世主,保罗。他原本安宁地生活在家族的封地。

Need:保罗时常梦见厄拉克斯星球上的一位弗瑞曼少女,想要见她

Go:保罗跟着家人前往厄拉克斯

Search:保罗和当地人交往,跟着老爹去勘察香料采集工作

Find:采集过程中发生意外,保罗吸入了大量香料,在香料作用下保罗发现弗瑞曼女孩的幻想是预言,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

此时,保罗的舒适区已经不再是厄崔迪家的少主,他明白自己会融入弗瑞曼人的社群中,成为弗瑞曼人的领袖。保罗自己知道这点,观众也从保罗之前的梦境中察觉到了这点。

Take:厄崔迪家族被仇敌近乎团灭,保罗和母亲被敌人掳走

Return:保罗和母亲利用音言脱身,在逃亡途中被弗瑞曼人抓住

Change:保罗在决斗中击败了前来挑战的弗瑞曼人,并决定和弗瑞曼人一起留在沙漠。

经历这一切后,他回到了舒适区——弗瑞曼人社群。

《贝尔法斯特》(2021):(理解这里的剧情需要知道故事中的一些象征含义,详情请见参考资料[11])

You+原先的舒适区:巴迪,贝尔法斯特人,一个喜欢玩扮演罗宾汉游戏,充满幻想的小男孩。尽管贝尔法斯特经济萧条,教派冲突严重,巴迪仍然愿意生活在故乡。

Need:他喜欢同班的一个女孩凯瑟琳(象征幻想),尽管巴迪的家人是新教徒而凯瑟琳是天主教徒

Go:巴迪和爷爷奶奶说起这事后,在爷爷的鼓励下开始追求凯瑟琳

Search:巴迪通过在考试里获得好成绩来得到接近凯瑟琳的座次,并且送花给她

Find:巴迪最终和凯瑟琳成为挚友,两人一起参加了制作登月模型的项目(象征幻想)

Take:贝尔法斯特发生暴乱(象征现实中经济萧条和阴暗),巴迪被卷进暴乱之中,在他人怂恿之下偷了一袋洗衣粉。

此时,巴迪已经开始思考他幻想中贝尔法斯特的美好和实际上贝尔法斯特的动乱之间的矛盾。他开始成长,认清现实。他的舒适区从幻想世界(贝尔法斯特)逐渐变为现实世界(英格兰)

Return:母亲从暴乱中救回巴迪,并且终于意识到贝尔法斯特的危险和穷困,开始支持父亲的移民计划。(巴迪被迫成长,舒适区变化)

Change:父母的关系重归与好,一家人开心的春游,巴迪最终告别了初恋,从贝尔法斯特移民到了英格兰

《乔乔的异想世界》(2020):[12]

You+原先的舒适区:主角乔乔是希特勒青年团的积极分子,有一个幻想伙伴希特勒,忠实地追随纳粹党就是他的舒适区,但是乔乔内心却很善良。

Need:他突然发现母亲家里藏着的犹太少女,一个小纳粹在家里发现了一个犹太少女Elsa,乔乔必须恢复这个失衡的状态

Go:乔乔开始用他在青年团学到的东西诋毁Elsa

Search:乔乔和Elsa越来越熟悉,乔乔也发现Elsa不是纳粹所说的邪恶的犹太人的形象

乔乔的舒适区此时开始改变,观众也能跟得上这一转变。

Find:乔乔喜欢上了Elsa,他发现了纳粹对犹太人的描述是错误的

Take:德国在二战的失败已经不可逆转,盟军即将反攻柏林,然而乔乔的母亲因为反战被纳粹处刑。

其实从Go到Find部分,乔乔的追随小胡子的舒适区已经逐渐发生动摇。而到Take部分,母亲的死让乔乔彻底否定了纳粹主义,和Elsa一起自由地生活成了他新的舒适区

Return:乔乔作为童子军被盟军俘虏之后,上校演戏救下了他,乔乔从战俘营回到了家。

Change:柏林被解放,乔乔最终一脚踢开了幻想的小胡子,带着Elsa走出房门,开始了自由的生活

从《沙丘》,《贝尔法斯特》,《乔乔兔》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考虑到主角舒适区的变化,很多看似线性的三幕剧故事结构实际都符合丹哈蒙的八步叙事环。尽管主角的起点和终点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经历了从“舒适区”到“洞穴深处”再返回“舒适区”的英雄之旅。

此时我们再回顾一下丹哈蒙叙事环的理论依据,观众想体验从“舒适区”到“洞穴深处”再返回“舒适区”的旅程,其重点是是否为“舒适区”,而“舒适区”具体是什么并不需要明确的定义。因此,角色在故事中“舒适区”发生变化也是符合叙事环的理论依据的。拿编程语言打个比方,那就是“舒适区”完全可以是个变量,旅程中可以修改它的值,只要在旅程结束时再把这个变量赋给角色的状态就好了。

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观众必须跟得上主角“舒适区”的变化。不然观众就很可能不理解主角的“回归”,并喷作品的剧情是在说教他们。就像《最后生还者2》的结局,艾莉在决斗中战胜了杀父仇人艾比,正当要报仇雪恨之时突然又放下屠刀,放了艾比一条生路。从角色的角度来说可能艾莉是放下了仇恨,回归了平静,但此时屏幕前的玩家却是一脸懵逼,“我辛辛苦苦打了这么久,你就给艾比放了?”正如哈蒙在You部分写到的,“观众本来在一片虚空之中……角色让他们着地。”那当角色前行的方向要发生180°大转弯时,编剧必须考虑到附着在他们身上的观众也能安全过弯,即有充足的铺垫让观众理解角色的变化,而不是被角色转变的急转弯甩出去。

 

此处再附上另外几个不同类型的精彩剧本的叙事环分析:

《白虎》(2021)剧情片

[13]

《前程似锦的女孩》(2020)悬疑片

[14]

《最后生还者1》(2013)游戏剧情

 [15]

有趣的是,最后生还者中乔尔和艾莉恰巧经历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这正好构成了一个四季轮回,不知道编剧尼尔是否是有意为之。

4:同为叙事环结构亦有不同

在成功拓展了叙事环结构在西方电影中的应用之后,我们便可以通过利用叙事环拆分故事结构来尝试进一步分析结构比重的变化。可以发现近几年欧美电影中角色Search的部分越来越少,而Take和Return的部分逐渐变为故事的重心。

4.1:两部成长音乐电影的对比

同为追逐音乐梦的电影,对比《健听女孩》和《爆裂鼓手》便可以发现叙事比重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用叙事环拆分2014年的《爆裂鼓手》[16]:

You:Andrew Neiman,大学学生,爵士乐鼓手,想成为偶像Buddy Rich一样的传奇鼓手。

Need:学院有一支去美国各地参加表演的精英爵士乐队,领队是十分刻薄的Fletcher,Neiman想要从次级乐队中进入这支精英乐队。

Go:Fletcher某日旁听次级乐队表演时将Neiman选入精英乐队。

Search:Fletcher在训练时经常辱骂Neiman和其他队员。Neiman开始苦练,每天练习到手流血为止,并想方设法向Fletcher证明自己比现任核心鼓手强。

Find:Neiman最终通过Fletcher的魔鬼训练,坐稳了核心位置。

Take:在一次演出前,Neiman出了车祸,受伤的Neiman还是坚持到剧院演出。但是因为受伤演出很糟糕,Fletcher停止了表演并把Neiman从乐队中开除,Neiman气愤之下殴打Fletcher,最终还被学院开除。

Return:Neiman后来再次遇到了Fletcher,Fletcher声称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励有前途的学生,并邀请Neiman一起在音乐节上演出

Change:音乐节上,Fletcher因为Neiman之前匿名作证过他虐待学生,故意让Neiman演奏一首他不知道的曲子来羞辱他。结果Neiman反而在Fletcher介绍第二首曲子时开始独自表演之前练习过的曲子的solo部分。Neiman的独奏十分精彩,最终得到了观众和Fletcher的认可。

 

相比《健听女孩》,《爆裂鼓手》的大部分篇幅都放在了Neiman如何从打不稳拍子,一路苦练到Fletcher最终认可他的核心位置,也就是Go到Find的部分。而《健听女孩》却只把很少一部分篇幅放在Ruby是练习声乐技巧,就仿佛Ruby天生就是唱歌的料,她不需要像Neiman那样敲鼓敲到双手血肉模糊。因此结构上,Ruby没有经历太多Search就能找到洞穴深处的财宝。《健听女孩》所想讲述的重点是Ruby在家庭和音乐梦想之间的矛盾,因此《健听女孩》中的Take和Return环节,也是Ruby面对并克服内心矛盾的部分,成为了电影的重心所在。相反的,《爆裂鼓手》对于Neiman内心的矛盾描写很少,除了少量Neiman和家人女友之间的冲突之外,他内心都是一股子劲追求鼓手梦想的,所以《爆裂鼓手》的Take和Return环节中,Neiman也是在处理外在因素造成的压力。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部电影主题同为音乐且都十分优秀,但结构却是天差地别。

4.2:新的试炼之路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美国电影重心越来越不向SEARCH阶段倾斜。黑帮电影《爱尔兰人》中,主角弗兰克是一名黑帮打手,执行过数十次暗杀任务。然而弗兰克的暗杀过程与传统黑帮片相比未免过于朴实无华了一些:走到目标面前,梆梆两枪,开车去河边处理凶器,结束。即便是《教父》这样的慢节奏电影,迈克枪杀毒枭索拉索时都有斗智斗勇的环节,更不用说那些从头打到尾的动作黑帮片。《爱尔兰人》的“试炼之路”显得十分平淡。电影《沙丘》中,是意外吸食了过多香料让保罗发现了自己天命之子的身份和责任。同为“王子复仇记”故事,《狮子王》中的辛巴则是在长老拉飞奇的引导后,经过反复内心斗争才最终决定回到荣耀国夺回王位,承担应尽的责任。两者相比,保罗的试炼之路相对来说比较仓促。

在过去的电影中,试炼之路对于剧情非常重要,因为主角会在试炼之路中飞速成长,克服客观条件对他们达成目的造成的阻挠。比如《功夫熊猫》的大段篇幅放在了阿宝如何从对功夫一窍不通成长到最后能在和师父的对练中抢到包子。《指环王》的重点也是讲述弗罗多如何穿过重重危险抵达魔多并和詹吉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些传统角色会在SEARCH部分将会面对主要矛盾,并获得最终决战所需要的能力。相反这两部电影的TAKE部分——“师父和神奇五侠被太郎击败”,“弗罗多被至尊魔戒蛊惑”——起到的都是“逼迫主角去进一步发挥SEARCH部分找到的能力,突破自我”的作用。这是较为传统的剧情结构比重安排。

而上文提到的许多近年电影中的SEARCH部分却不是核心,它的作用变成了为后续TAKE部分发生的最大冲突作铺垫。《米纳里》中雅各布经营农场的过程并没有成功地使他的菜园丰收,电影给出的雅各布时来运转的理由竟是他请了信基督教的雇员来农场里做法,这显然不会是电影的核心冲突点被解决的时刻。SEARCH部分的实际作用是,雅各布在经营过程中积蓄了和妻子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最终在影片后续爆发。而雅各布在电影中的关键成长则是发生在RETURN环节,他选择在火灾中救出妻子。这样的结构同样出现在先前提到的《健听女孩》和运动传记电影《国王理查德》中,后者的主角理查德也是在电影及其靠后的部分终于放心让女儿走向世界赛场,而SEARCH部分中他在网球教练或者经理人方面的改变则并非影片的重点[17]。在近年的许多奥斯卡优秀剧本中,剧情中的核心冲突点被后置了,也因此角色不会在SEARCH部分中完成最关键的成长。

4.3:造成变化的原因:

这种叙事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欧美对于角色口味变化:

通常来说,如果角色在FIND(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和TAKE(付出代价)之前遇到主要冲突,那么故事的主基调会是偏向于“求索”——角色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而如果角色在FIND后遇到主要冲突的话,那通常他们找到的东西和他们的真实需求并非完全相同,故事的主基调将类似于“悔悟”,因此这种故事的主角往往在故事开始时会有性格上的缺陷。

这种主角会更加符合美国的主旋律。美国现在的主旋律是追求多样化,个人主义,即每个人身上和社会期待不符合之处不应该是缺陷,而是每个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歧视。那么,有内心瑕疵的主角更真实,更符合美国文化中人人都应该有一席之地这种观念(仔细观察,提到的近年优秀剧本的主角都有些“残疾人”,“非白人”这样的“BUFF”在身上)。这样的缺陷使得他们更加符合美国的主旋律。

反观那些完美无缺的传统英雄,典型就是《黄金三镖客》中伊斯特伍德饰演的牛仔和肖恩康纳利的007,他们就差没把铁好人三个字写在脸上。这些主角太完美不真实,与多元化追求不符合。

而那些不断练级成长打败boss的主角其实也类似,他们的成长空间是来源于客观条件的不足,而并非内心的缺陷,这种 “努力就会成功”的传统美国梦也并非受现在的美国文化所追捧。

2)疫情下票房减少:

通常来说,角色在SEARCH部分主要对抗的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最直观的也是观众最爱看的克服客观条件的情节就是好人把坏人打爆(不代表所有都是,《爆裂鼓手》就是反例)。而体现好人把坏人打爆通常需要华丽的动作场面支撑,这会需要更多的动作,也就是更高的经费。但是,疫情发生后,电影票房普遍减少,经费高了风险也会很高,因此让主角去克服客观条件的电影会有更高风险。所以,导演转而去拍低成本电影,类似剧情片和成长片这样。这些类型的电影相比动作片则更会关注主角的内心变化,所以这些电影的剧情会把重心放在角色的内心冲突,从而叙事环的重点也落在了FIND和TAKE环节。

5:结尾

5.1:叙事环并非全能

尽管丹哈蒙称叙事环是“完美的叙事结构”,但实际上即使从理论出发,叙事环结构也并非万能,理由有二。

1)有目的性地删除叙事环中的步骤会增加故事的深度:

有些故事的主角都未能回归舒适区。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角色,尽管成功入主西川实现隆中对计划(Find),却紧接着荆州沦陷、刘关张三兄弟接连殒命(Take)。继先帝遗志,诸葛亮五次北伐(Return),然而最终星落五丈原,终究没能完成回归。但能说诸葛亮的故事不是一个好故事吗?他的失败反而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又比如《教父》,三部曲下来迈克柯里昂想返回的舒适区都是想让家人永远摆脱犯罪。然而一直到第三部结束,他都没能让家族事业合法化,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迈克这一生也是没能走完他的英雄之旅,没能回归。编剧如此安排正是要表现美国意裔黑手党的穷途末路。这两部作品里,主角没能回归,叙事环不完整,确实不符合观众/读者们对于故事的直观印象。但正是RETURN部分的缺失才表达了作品的核心思想。回顾一下先前提到的叙事环理论依据之一,“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都包含这种结构,所以这种结构是人对故事的本能印象”。然而,现在人们讲述的故事的精彩程度远超几千年前人类凭本能写出的神话故事,并非一定是符合人本能口味的故事才是最好的。因此有目的性地对“叙事环”进行删改创新来构建新的故事架构绝对是理性战胜本能的进步而非“不守规矩”。不过影视毕竟主要是给大众娱乐的,所以绝大多数美国电影尤其是爆米花电影还是符合叙事环的结构。

2)叙事环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故事。

有些题材的故事不一定都会选择叙事环结构,叙事环是“英雄之旅”的简化,英雄之旅的理论基础是神话故事中都有相似的结构,而神话故事是“英雄”的故事,是人物的故事。像注重犯罪手法和故事逻辑的侦探片,它们的重点在于“事”而并非“人”,这种就不一定使用叙事环结构。

5.2:叙事环的意义

尽管刚才提到叙事环并不能应用于所有故事,但是使用叙事环结构对于写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可以使用叙事环拆解绝大部分以讲述角色故事的电影。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和他们行动的目的,从而理解电影故事背后的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意义。

而作为剧本写手,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使用叙事环分析时,可以更好地规划剧情进度,校验是否出现不符合当阶段的情节,并且确认观众是否能跟上主角“舒适区”的变化。

5.3:总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丹哈蒙的八步叙事环和它在近年优秀剧本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叙事环同样可以应用于拆分“线性“故事,并且通过叙事环结构尝试分析了西方观众对于故事口味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美国电影评论家而言叙事环确实是一个健壮的“骨骼“,是我们可以借鉴并使用的。但除了结构以外,故事的设定、角色、主旨也同样是让故事出彩的关键要素,这些也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

而对于叙事环本身,也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角一定要通过一个Take环节才能Return?缺少Take环节会怎样?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和大家进一步讨论叙事结构的奥秘。


评论 (37)

0/1000
网易游学APP
为热爱赋能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