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塑造的二三思考

棒冰

2022-04-117501次浏览

1评论

25收藏

8点赞

分享

——本文转自网易游戏内部知识管理平台

角色是设计者传达思想的载体。

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了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虽然不是所有游戏都需要角色,但是毫无疑问,游戏角色是某些游戏极为重要的部分。讨论游戏角色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角色是设计者传达思想的载体。小说《平凡的世界》用朴素的语言,展现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将苦难化为前进的精神动力,令人感动;游戏《底特律:化身为人》通过卡拉、康纳和马库斯的故事,揭示了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仿生人共存。

小说、影视、音乐都是以往常用的传达思想的载体。不同于这些载体,游戏能将小说、影视和音乐的表现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表现力方面,游戏具有更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此外,游戏还具备区别于其他载体的优势:互动性,玩家可以直接参与到角色的人生中,成为角色人生的见证者,甚至是角色人生的创造者。

由上述可见,游戏作为载体,给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那么,如何塑造能够产生共鸣的角色呢?想要产生共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游戏角色必须与世界观相契合。何为世界观?即,满足玩家潜在预期的世界。游戏世界的创造是天马行空的,可以基于现实,也可以完全架空。但无论什么样的世界观,游戏角色永远是其中和谐的部分。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在古代军事题材的游戏中,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一方骑兵突然发起了冲锋,另一方士兵不紧不慢地掏出了加特林(大人,时代变了),这就非常违和了。角色永远是世界观的产物,包括外貌特征、服饰、动作、性格等,都要有世界观的印记。

在符合世界观这个前提下,塑造角色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塑造内部塑造

外部塑造是指角色设定、经历等。其中,角色设定包括外貌、性别、职业等;角色经历是指角色的社会关系。

内部塑造主要指角色内在,包括性格、三观等。

游戏之所以能吸引玩家,是因为玩家能够在游戏世界中感受到现实世界不曾有过的体验,这里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因此,外部塑造上完全可以“脱离现实世界”。现实中平凡的的玩家,承受生活或学业的压力,他们不会愿意在游戏中扮演卑微的小人物。他们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扮演现实世界不存在或者稀缺的形象,比如为族人谋求生存之道的兽人、遭到追杀的落魄王子。因此,吸引人的角色形象大多是新奇的,有一定成长空间且拥有终极目标。玩家认可角色的终极目标,并参与到目标的实现,从而产生共鸣。

在第一人称RPG游戏中,角色外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美型的。男性阳刚,女性可爱活泼、性感妩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玩家操作角色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如果角色不符合主流审美,那么在见识到有趣的灵魂之前,玩家很有可能就流失了。而非第一人称RPG游戏中,角色外形的美感不是必要的,随着剧情推动,玩家一样会与该角色产生情感链接。

尽管角色设定、外形随游戏变化,但产生共鸣的内核是不变的,即角色的成长。游戏角色不用写作业,也不用工作,没有现实玩家的烦恼,但是他们会遇到自己的挫折和压力。他们也要承受、抉择、挣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通的。

角色内在,同人的内心一样,必须是复杂且矛盾的,必须有主次之分,单一的性格无法支撑剧情走向和角色成长。主性格通常作为第一印象展示,便于玩家记住角色,次性格在剧情发展中逐渐展现出来。主次性格相互融合,角色逐渐变得立体,成为玩家的“宝藏男孩/女孩”。同时,主性格和次性格并非一成不变,往往会在剧情推进中发生转化。《魔兽世界》中的阿尔萨斯本是个正义感十足的圣骑士,热爱国家和人民,却在净化斯坦索姆之后,开始沦落为洛丹伦的“大孝子”。矛盾冲突中的性格转变能够让角色更加真实、有血有肉。假定某角色性格标签是莽撞和正义感,若在剧情中补充“粗中有细”的智斗环节,那么角色会更加丰满。

剧情发展和角色成长相辅相成。剧情塑造角色的内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角色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一般来说,角色成长会经历一系列事件。其中,大事件会让角色内在发生质变,而众多小事件的作用是渲染铺垫,让质变显得合理。经历大事件后,角色得到成长,剧情进入平缓期,等待着下次的大事件,这样的心流体验不会使玩家感到疲劳。所以,角色内在的塑造曲线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跟随剧情非线性上升的。

优秀的游戏角色设计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持续的感动。以上内容是我对于角色塑造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 (1)

0/1000
网易游学APP
为热爱赋能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